点击量:457
鉴于此,2020年10月11日,上午10:00-12:00,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特意邀请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学院严实助理教授做客第四十二期博雅青年工作坊。严实助理教授以《美国刑事法庭与种族问题:当司法审判遭遇种族纠纷》为题开讲。本期工作坊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彭錞担任主持人,同时邀请来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副教授劳佳琦老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左亦鲁老师担任与谈人。
严实老师首先介绍了美国当前的法院设置。在美国,目前一共是51套法院系统,即50套州法院系统和1套联邦法院系统。基层法官由选举或任命产生,简单轻案件由市镇法院、“准法官”处理,法律规定和适用存在明显地方差异,同一法院内部法官间可能存在差异。紧接着,主讲人介绍了美国的典型地方政府和州法院。美国的地方政府主要有州、郡/市镇。州刑法典适用于全州,市镇可能制定本地补充刑事法规(通常违警罪、偶尔轻罪及以上)。美国的州法院系统主要由州最高法院(州上诉法院)初审法院(市镇和专门法院)组成。其中,初审(郡、区)法院:理论上管辖区内全部刑事案件,实际以重罪为主,承担绝大多数重罪审判。市镇法院:管辖市镇内轻罪、违警罪,辩诉交易 快速处理。专门法院:交通法院、毒品法院、青少年法院、家暴法院、退伍军人法院等。较大城市同一街区可能同时有联邦、郡、市法院。
接着,严实老师以一起典型的案例入手,呈现了不同环节存在的种族差异。第一,量刑阶段:类似罪状少数族裔刑重;第二,加减罪阶段:类似罪状少数族裔更难获减罪 更易面对强制最低刑;第三,羁押听证阶段:类似罪状少数族裔更易羁押;第三,执法阶段:警察选择性逮捕。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即“随意逮捕 累积犯罪记录难以回归社会 再犯被认定为更高风险”。严实老师接下来讲到关于“种族与法院”的五个研究阶段:对比判决结果,种族歧视说(1930年代-1960年代);控制罪量和犯罪记录,不支持歧视说(1970年代-1980年代);更多的控制变量(审前羁押、社会阶层、律师质量、加害被害关系等),表层以下的歧视(1970年代-1980年代);量刑委员会和量刑指南,大样本分析,幅度小而统计显著的种族差异(1990年代-2020年代);巨量数据、大量变量和多种范式,累计劣势理论(2010)。
而后,严实老师着重介绍了量刑指南问题、辩诉交易问题、强制最低刑问题、羁押喝风险评估问题、执法和逮捕问题。主讲人研究发现,美国的量刑的初衷是为了缩减法官裁量权,结果却是削弱了量刑阶段的不平等。司法实践中量刑指南可以被规避。关于辩诉交易问题,严实老师发现,95%以上案件是辩诉交易结案,同时全套审判程序极为少见缺少监管且难以上诉。
最后,严实老师详细分析了弗洛伊德/泰勒事件。严实老师认为,事件本身中警察使用武力严重过度,和平有序抗议为主,部分不法分子借机打砸哄抢。另外,轻罪违警罪绝大多数,个别暴力案件尚在处理当中。2020年现有数据显示犯罪率总体未见明显增长,但若干主要城市谋杀案件有所增加。
讲座尾声,线上聆听讲座的同学以及实务人员纷纷提问。时间原因,严实老师和与谈人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做了精彩和深入的回答。线上互动氛围强烈。
总体来看,本期讲座中,主讲人先介绍了美国初审法院的概况开始,然后概述几十年来量刑研究范式的演变和各阶段的主要发现,并着重讨论几项有代表性的立法改革及其效果。同时,主讲人结合近期数据、研究发现和社会事件,介绍法院系统的若干最新变化和短期内可能的发展方向。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彭錞老师表示,欢迎持续关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系列学术讲座与活动。